上真观简介

位于姑苏城西二十公里的穹窿山,钟灵毓秀。宋代杨备诗赞“吴郡名山第一山,翠微心在碧霄间,林泉潇洒烟岚秀,直拟结庐终老闲”。此山钟灵萃秘,峰峦起伏,岭道纡曲,峻峭深幽,可谓“云构万山窟,楼阁千余楹,花落碧云静,药长名山灵”。穹窿山海拔高341.7米,素有“吴中第一峰”之称。 坐落在三茅峰的上真观,面向苏州古城,背靠小王山,东邻佛教名山——灵岩山,南与香山桃花岭、白马岭、烂柯山、大苑邻、小苑岭等诸胜同脉毗邻,峰峦连绵起伏,犹如游龙翻腾之状,气势磅礴. 上真观不仅是历代帝王祭祀、朝真之所,也是穹窿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承载地。古往今来,不论是达官富贵,还是文人墨客,在到访穹窿山之初,都要去上真观拜谒。穹窿山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乾隆帝六登上真观祈福的历史记载,因此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,被誉为“穹窿福地”“江南第一观”。 穹窿山上真观历史悠久,据《穹窿山志》载,西汉初元年间(公元前190年——193年)出身望族的茅盈、茅固、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皆得道成仙,合称三茅真君,时曾修茅君殿,现留有“断碑”残迹。至汉平帝时,始建上真道院。据《光福志》载:“宋天禧间,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,按“天复”唐昭宗年号,可见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观,名“上真道院”。北宋时改名为“上真观”。南宋时,又改名为“朝真观”。元末,殿宇遭火焚而毁。明初,穹窿山有上真观,殿宇颇多,香火极盛。清顺治年间,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,鸠材修茸殿堂,不数年,初具建筑群体。施曾从王常月受戒,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,后改宗正一,开创穹窿山支派,由是声名显赫,四方征请。(《金盖心灯》)顺治十五年,敕赐上真院额,康熙初年有修筑上帝、三茅二殿及诸配殿,建井泉与山门,五十三年,重修各殿,六十一年有三茅真君埏嗣以自置田捐献,为永远修建之费。乾隆年间,又有郡人修上帝、三茅二殿,有姓金者捐建大士阁。乾隆元年,有里中富人重建仙师门楼,置修茸田入其院,七年又有里人捐修各殿。据《玄妙观志》载:清初顺治间,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,奏报清廷赐额“上真观”,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“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”。清顾诒禄《铁竹道人画像》云:“时吴中道院之盛,首推穹窿。郡城玄妙观,殿宇巍然,年久殿倾,太傅金文通公延请道渊主观复修”。可见当时穹窿山之盛已超过了玄妙观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江南第一观”。 清朝末年,上真观殿堂轩阁,有房二千余间,分三十六房分管,有宫殿轩阁居堂四十余座。如天妃宫、祖师殿、玉皇殿、三清殿、三元殿、三茅殿、关帝殿、纯阳殿(吕祖殿)、雷尊殿、灵官殿、玄帝殿、文昌殿、太乙殿、神虎殿、星宿殿、神农殿、龙王殿、天将殿、送子殿、五土殿、君殿、花殿、东岳殿、四将殿、火樨殿、蛇王殿、乐王殿、财神殿、火神殿、三星殿、都土殿、如意轩、斗姆殿、魁星阁、华仙阁、七仙居、餐花居、吉禅房、养和堂等等。这些殿宇星罗棋布,琳琅满目,建筑宏伟;堂内神像,塑造精巧,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。 民国时,上真观稍趋衰落,但尚有殿房2000多间,当时国事蜩螗,特别是日本军占领时,愁山忧云,诸事越觉晦暗难明,穹窿山和上真观,曾受日本侵略者肆意破坏,殿宇除关帝殿、龙王殿、吕祖殿、财神殿等外,其余均毁于大火。据穹窿山老法师姚卧松所述,抗日战争期间,穹窿山上真观尚有道士二十余人,即使如此上真观仍具有一定规模,在民间中还有相当大的知名度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穹窿山上真观依然是江南最大的道教建筑群,有1000多间,“文革”时,殿宇全部毁坏。 自1978年后,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,中国道教获得复兴和发展,苏州穹窿山道教也得到了复兴。1991年开始,上真观在原址上逐步恢复建有山门、龙王殿、玉皇殿、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和景点。1996年,上真观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。2007年7月吴中区道教协会为了配合景区管委会创5A景区,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,对上真观的建筑格局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与维修,使上真观的面貌焕然一新,基本恢复了昔日的风采。

 

穹窿胜景
【 穹窿胜景 】
  • 共有5页/9条每页/共38条
    版权所有 苏州市吴中区道教协会 Allright Reserved 地址:苏州市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越溪城皇山道院 联系电话:0512-66555833、66036536
    视频欣赏